村史馆里故事多|望泉寺村:以文化铸魂

发表时间:2024-01-12 来源:北京顺义

走进仁和镇望泉寺村史馆,馆内一张张老照片、一幅幅手绘图记录着过去的景象。望泉寺村以文化兴村、文化铸魂,不断提升内涵,弘扬传统,全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。


成立全国首个农民文学社


望泉寺文学社揭牌。(资料图)


“昨夜细雨沙沙,新雨之后的桃林仿佛饮了一壶春酒……”“手捧家乡的黄土,数一数我成长的故事……”这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文字都出自望泉寺文学社社刊《希望》,很多作者都是地道的农民。


望泉寺文学社成立于2006年3月16日,是全国首个农民文学社,定期出版社刊《希望》,扶持草根作者,成为农民的“文学之家”,至今已出版社刊76期。


望泉寺文学社社刊《希望》部分展示。


《希望》的主编王克臣,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北京作家协会会员,著有长篇小说《风雨故园》《寒凝大地》等,短篇小说集《心曲》《生活》等。在他的带领下,文学社从诞生初期拥有60余名会员,发展到如今形成了老、中、青、少4个文学梯队共计700余名会员。


挖掘农耕文化


《车铺印记》呈现当时车铺景象。


大车铺、水闸、小桥……村史馆内多幅手绘图展现了望泉寺村的时代变迁。其中《车铺印记》描绘的是望泉寺村曾远近闻名的大车铺,掌柜刘万芳师从本村王氏家族的王银老先生,因非常随和、热心助人,车铺生意红火。


 双轮双铧犁在全县推广现场手绘图。


1955年,双轮双铧犁在顺义全县推广。双轮双铧犁使用推广现场会在望泉寺村西的“沙圪垯”举行,由望泉寺村村民王朝仪示范操作。从小在家乡的土地里摸爬滚打的他,一手执鞭、一手熟练地调整着犁铧的角度,使犁地质量和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。1958年,大田园田化耕种方式应运而生。在大田里调梗成畦的现场示范会在望泉寺村召开,王朝仪凭借多年经验,驾驭着一盘犁杖一头牛,得心应手,也是从那时起望泉寺村西的耕地连成一片,被称为“万亩方”。